易经中的人生智慧
五 人生得失
什么叫“得失”?大家可能会说:想要的要到了——叫“得”。本来我有的,却丢掉了-----就叫“失”。但是,我们常常把没有得到的“东西”当作“失”。如:我经常与别人交流时听到:“我有一次挣钱的机会,没有抓住,失去了”。其实,“机会”并没来与我交会,只是自己想象:“我把机会失掉了”,并因此而后悔,懊恼不已。相反,往往“机会”到来了,却由于疏忽或不在意而错过了,又不认为它是“失”,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颠颠倒倒。
“得”的本身大凡指的是“意”,得到你意志、意图的实现,即得意。如,我们通常讲“得人”,真正“得”的是心理上的融通与和悦,得的还是“意”,而不是指人的本身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所谓的贤明君主,庆幸的是,他能“得人”,是得到一个能帮他成事的人,成就了他的千秋功业。这是“成事”后的荣耀,叫“得人成事”。“得”大凡是通过“成事”,以事为载体,把自己的意志、精神留下来,是吧?比如,一位大思想家,可能其生体的寿命只为100岁,而他的杰作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与思想可能传承几千年。
“得”需要先“舍”------叫“舍得”,是指先施于别人,让别人的心理容纳下我,然后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帮助。或先施于能化育生长的酶体,得到培育增长。如,播种,其实就是“舍得”思想的体现。
那什么是“失”呢?
其实,“失”是指“事物”,即事未成,不能用“事物”来体现或表达自己的意志、意念,则不“得意”了,同时又失去了“成果”。
所以“得失”是根据你所做的事而来,如果你没有做事,就没有得失可言。事情做了以后,因为有“成败”与“是非”,于是就产生了得失的论断。而人本身是没有什么“是与非”的,人就是人,地球上是否还发现与现在的人不同种类的人吗?但在处理“事情”时,就有了是与非之分。
另外,在这儿需要明确的是,什么叫“事情”。
所谓:事情,是指“事与情”,它包含两个方面,即不仅处理好“事”,还要处理好“情”。事与情相连,情与事相依,常常做了“事”,而别人感觉“不舒服”。为何?因为,忽略了“情”,或者只强调“情”,而无“事”来作依托,如是也。
人常说:做人成事, 即“做”的是“人”,“成”的是“事”。做人注重的是“情”,做事注重的是“成与败”。如果事情都成了,人就荣光了。所以,总的来说,真正造成困扰的是“荣光”与否的问题,是事后别人对你的评价,因为这关乎到自己的荣辱与尊严问题,所以,人们在做人成事方面,常常又会产生很多思想上的顾虑,这事怎样做才好呢,那事做了人们会有什么看法呢?等等,于是,又导致了思想上的患得患失。反过来说,如果我们的“得失”心太强,自主性势必就会比较弱,结果风吹两边倒,随波而逐流,迷失了自己本应的方向,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呢?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得失在事不在人啊!所谓“得失一朝,而荣辱千载”。是指能否得到“成事”的人,把“事成”了。若“事成”了,不仅得到了“成果”,还可能得到“尊严”。
然而“成果”是要通过累积而体现的,也就是说:“得在于有序中累积,失在于其混乱而丢弃”。在人的一生中,后一分钟能持续前一分钟的行为,并且其中有关联,有脉络可循,便可能是“得”。如,“木”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,持续的累积,才能“成果”。 所以说,任何事物都必须通过累结才能结出“硕果”来。这也告诉我们,做事不能三心二意,或浅尝辄止。
好了,说到现在,我们已经知道人与事的关系了。如果,我们能把“人”与“事”分开,就可能把“是非与成败”看得淡一些,尽管有些事不尽人意,然而,事情是可以转换的,只要把人扮演好了,“事”还可以重来,或可以改变。现实中,我们常常把人与事混淆一团,把对“事”的要求强加在“人”的身上,把事的是非,变成了人的是非,结果是,本来可以处理好的事情变成了复杂的“人际问题”。
总而言之:因为事情的得失关系到荣辱与尊严问题,所以,我们非常在乎得失,演变的结果是,因荣辱而重视得失,因得失问题还可能歪曲是非,进而,造成了是非混淆,甚至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。然而,人若长期的心理不平衡,容易导致情绪不稳,性格多变,甚至产生人格分裂等现象,进而在生活上可能会陷入一种茫然的状况之中,不能自我。
好了,当我们了解“得失”概念之后,下面我们不妨来想一想,到现在为止,我们是“得”的多呢?还是“失”的多呢?恰恰,可能是“失”的多吧。那又是为什么呢?恐怕,是我们得失的是非心出问题了吧。事实上有形拥有并不一定是得,而所付出的努力,将自己的才能发挥,更不是失,反而是“得”——“得意”啊!
改变过去错误的是非心吧,不要再三心二意了;还是一心一意的好,即专一、专业,“专”而有“业”啊! “业态”如果再茂盛一些,不就荣光了吗?